在本期「CR曙光」栏目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蔡清清教授将与大家分享一位原发耐药的弥漫大B淋巴瘤患者,化疗无效后,通过放疗桥接CAR-T治疗,成功获得完全缓解的治疗经过以及引发的思考。
案例详情 患者:男性,现年28岁。 发病及治疗经历 外院就诊经历 2020年3月,因反复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梗阻感就诊,后确诊为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NON-GCB型),分期Ⅱ期,IPI评分1分(低危组);进行了CHOP方案1个周期,R-EDOCH 方案2个周期,PD-1+R-GEMOX方案3个周期,紫杉醇+ZR方案10个周期 ,RICE 方案3个周期的治疗,疗效评估为 PD(疾病进展)状态。 本院就诊经历 2022年5月,患者入组 SHR1459+YY-20394 临床试验化疗2个周期,自觉右颈部肿物进行性增大伴疼痛; 2022年7月,采用R-GDP+维奈克拉桥接治疗,但右颈部肿物仍进行性增大,后对局部肿瘤进行了放射治疗; 2022年8月完成CAR-T回输,回输后1月PET-CT评估CR(完全缓解); 目前仍为持续缓解的状态。
主管医生访谈录
患者于2020年4月被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GCB亚型),分期为II期。初期,患者接受了免疫联合化疗方案的一线治疗,但遗憾的是,并未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因此患者属于原发耐药人群。
2020年8月至2022年4月期间,患者在外院经历了多次治疗方案的调整,先后尝试了包括传统二线化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BTK抑制剂、PI3K抑制剂、XPO1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以及BCL-2抑制剂等多种治疗手段。然而,这些多线治疗策略均未能改善患者的病情,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预后感到非常沮丧与无助。
CAR-T治疗是当下最适合患者的方案
患者既往接受多线治疗的疗效均不佳,对化疗方案及小分子靶向药物均不敏感,预后情况不容乐观。经过我与医疗团队细致的分析与讨论,我们一致认为,患者通过传统的治疗方式难以获得治愈,甚至无法控制肿瘤进展。
值得庆幸的是,患者当前的体能状态良好。因此,我们向患者提出了采用CAR-T治疗的建议,以期达到临床缓解的效果,并为患者争取到长期生存的可能性。在深入了解了CAR-T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数据后,患者及其家属给予了我们充分的信任,表示同意接受CAR-T治疗。
低剂量桥接放疗有效减轻肿瘤负荷
在CAR-T准备阶段,患者接受1周期桥接化疗后肿瘤继续增大,经过我们团队一致讨论,并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最终决定采用低剂量放疗作为桥接方案,以达到防止疾病快速进展,减少肿瘤负荷,缓解肿瘤相关症状的目的,并也不会影响后续的淋巴细胞清除化疗以及CAR-T细胞回输治疗。
患者接受桥接放疗后,治疗反应积极:右颈部肿物体积明显缩小,局部疼痛症状也得到了有效缓解。
拨云见日,CAR-T让患者绝处逢生
患者对CAR-T治疗的整体耐受性良好,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分级仅为1级,未出现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
患者CAR-T回输后两周,右颈部肿物明显缩小
回输后,CAR-T治疗的效果达到预期,患者第一个月评估时已完全缓解,至今持续缓解已超过两年时间。
本案例给原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的提示
对于本案例中的原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而言,即便是采用了标准的化疗方案,其病情仍持续恶化,治疗之路可谓是布满荆棘,挑战重重。
因此,我们强调对于原发难治性淋巴瘤应进行及时且全面的疗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灵活调整治疗策略。在众多治疗手段中,CAR-T疗法展现出了对原发难治性淋巴瘤的确切疗效。我们建议患者在身体状况尚佳、肿瘤负荷相对较轻的阶段,可以尽早考虑将CAR-T纳入治疗规划,这有望大幅提升患者获得完全缓解乃至治愈的可能性,为患者带来更为积极的治疗前景。
专家寄语
CAR-T等新型疗法的涌现,正逐步重塑现有的治疗格局,为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崭新篇章。作为医疗工作者,我们内心充满了期盼,衷心希望更多的淋巴瘤患者能在CAR-T等创新疗法的助力下,实现更深层次的病情缓解,提升生存质量,重拾健康体魄,尽情享受生命的绚烂多彩。
专家介绍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内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