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
- 194
- 您的身份
- 病友
- 病理报告
- 滤泡性淋巴瘤1-2级
- 目前状态
- 已确诊,未治疗,观察随访中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您的身份病友
病理报告滤泡性淋巴瘤1-2级
目前状态已确诊,未治疗,观察随访中
最后登录2024-11-21
|
随着PICC导管在临床广泛应用,随之产生的导管相关并发症也日益突显。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加重医疗负担,更增加患者死亡风险。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和预防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尤为重要。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防控
置管前防控细节
01 导管选择
对患者置管部位和全身状况进行评估。选择能够满足病情和诊疗需要的管腔最少,管径最小的导管。严格掌握置管指征,减少不必要的置管。
02 穿刺部位选择
建议选择导管-静脉比例等于或小于45%的静脉位置,如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和肱静脉,避免有损伤或创伤部位以及受损血管。
03 皮肤消毒
穿刺及维护时应选择合格的皮肤消毒剂,推荐选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溶液。消毒范围大于敷料面积,消毒后须充分待干,PICC 置管时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皮肤,直径≥20 cm,确保置管部位维护使用的消毒产品与导管材料兼容。
04 静脉选择困难的患者
对于静脉选择困难的患者,推荐使用血管可视化技术辅助静脉识别和选择。
置管中最大无菌屏障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入PICC导管时,必须遵守最大无菌屏障要求,戴工作圆帽、医用外科口罩,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有关要求执行手卫生并戴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或无菌隔离衣、铺覆盖患者全身的大无菌单。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时应立即更换。置管操作辅助人员应戴工作圆帽、医用外科口罩、执行手卫生。
置管后日常评估与维护管理
01 导管的日常评估
导管的日常评估:至少每日评估导管功能:导管是否通畅,有无破损、脱出、移位等;
评估患者有无全身感染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方案输液方式等;
每日监测臂围;怀疑发生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时,建议综合评估决定是否需要拔管;
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02 导管的维护与管理
导管的维护与管理: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至少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至少1次/周,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及时更换。
每次更换敷料时需要观察导管出口处,如果发生穿刺点处皮肤红肿、无明显来源的发热或其他局部或血流感染征象,需将敷料移除,彻底检查导管出口处。
03
尽量减少三通等附加装置的使用,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如端口内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输液 1 天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输血时,应在完成每个单位输血或每隔 4 小时更换给药装置和过滤器;单独输注静脉内脂肪剂(IVFE)时,应每隔 12 小时更换输液装置。做好冲封管,预防导管堵塞。
04
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 2 天内尽快拔除导管,病情需要时更换穿刺部位重新置管。
05
长期置管患者多次发生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溶液封管,但不宜在血管导管局部使用抗菌软膏或乳剂。
06
应当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注意保护导管,避免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一句话总结
加强手卫生,做好大屏障,防控全方位,力求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零容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