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 淋巴瘤治疗中乙肝的预防与治疗 主讲嘉宾: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 杨申淼博士 名词解释: HBV: 乙肝病毒英文缩写。乙肝病毒的球形结构有三种成份,从内到外分别为;核心抗原(Anti-HBC)、E抗原(HBeAg)、表面抗原(HBsAg)。常说的大三阳就是这三项呈阳性,往往提示体内病毒复制比较活跃,但是否引起了严重的肝细胞损害,还要看肝功能检测情况和患者的自觉症状,也就是说,并非“大三阳”就表示疾病很严重,只是以上三项指标阳性体现病毒在机体内存在时的免疫状态。 HBsAg: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实际上就是一项 肝炎病毒的外壳部分,一般在乙肝患者转氨酶(ALT)升高前2~8周的血清中出现。乙肝表面抗原是人体受该病毒感染的标志,与 病毒入侵肝细胞有关。 HBV-DNA:是乙肝病毒基因。 HBV-DNA是HBV感染最直接、特异性强和灵敏性高的指标,HBV-DNA阳性,提示HBV复制和有传染性。HBV-DNA越高表示病毒复制越厉害,传染性强。 Anti-HBC:乙肝核心抗原,存在于乙型肝炎病毒(HBV)颗粒的内部。阳性表示:(1)病人血中有感染性的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含量较多。(2)表明HBV复制活跃,血液传染性强。患者预后较差,约有78%的病例病情恶化。
本讲摘要: 1、B细胞淋巴瘤患者乙肝感染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2-5倍 2、化疗后乙肝病毒再活化的危险因素如下 值得注意的是:含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含利妥昔单抗的治疗、蒽环类药物的使用存在活化乙肝病毒的风险 3、HBsAg(+)患者乙肝再活化后存在引发爆发性肝炎和急性肝炎的风险,并存在因此被迫更改化疗方案的可能。 4、乙肝病毒再激活的预防 对患者要进行全面的筛查,根据检查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 HBsAg(+)或HBV-DNA(+) 最晚应与化疗同时开始抗病毒的预防治疗,化疗后需持续预防。 HBsAg(-)或HBV-DNA(-)但anti-HBc(+)伴或不伴anti-HBs(+)需要在化疗开始后每月进行1次常规HBV-DNA检测,一旦HBV-DNA转阳需要及时触发预防。 预防及检测时长目前没有明确研究结果,最好听取肝炎科医生的建议。 5、目前预防乙肝的药物有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后者效果优于前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