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橙色雨丝 于 2018-11-13 11:13 编辑
最近(2018年11月),美国梅奥诊所的Ellen McPhail及同事在Haematologica上发表了一份关于双重打击和三重打击淋巴瘤的预后的研究报告,其中一些发现很有意思,在此给大家分享一下。
需要说明的是,这项研究的样本数不大(n=100),而且是回顾性的研究,所以,其结果不能被当作是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高级别的证据,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
首先,回答一个很多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那就是,双重/三重打击淋巴瘤有治愈的可能吗?我们来看这两条生存曲线,左边是EFS,右边是OS,可以看出来5年的总生存率高于40%,而5年的无事件生存率大约在40%左右,而且两条生存曲线都存在明显的平台,所以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测,大约40%的患者是被治愈了的。
其次,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些患者的具体情况:
中位年龄:61(29-87) 原发双重打击/三重打击(n=67),由低级别淋巴瘤转化而来(n=22),病理会诊后发现(n=11) 形态学特征: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60%),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0%) Hans分型:生发中心型(91%),非生发中心(6%),未知(3%) Myc重排的伙伴基因:Ig基因(n=52),非Ig基因(n=35),未知(n=13) 重排类型:MYC/BCL2 (n = 59),MYC/BCL6 (n = 13),MYC/BCL2/BCL6 (n = 20),MYC/BCL2 (BCL6未知 n = 8)
从年龄上来看,从29岁到87岁的都有,说明任何年龄的成人患者都有“被打击”可能;一般来说大约1/4的双重打击或三重打击淋巴瘤是由低级别淋巴瘤转化而来的,这个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显然绝大多数都是生发中心免疫表型的,非生发中心免疫表型出现双重打击的风险较小;MYC/BCL2双重打击占多数。
关于形态学,这里解释一下。原先的淋巴瘤分类系统中有一个临时性的类型叫做“特征介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伯基特淋巴瘤之间不能分类的淋巴瘤”,后来这个类型被新的分类系统归纳在“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当中了,这个类型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双重/三重打击淋巴瘤,另一个没有发现什么打击的被称作是非特指型。这里所说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的形态学特征指的就是介于弥漫大B和伯基特之间的那种情况,比如说伯基特淋巴瘤有典型的“星空现象”,可以看到很多巨噬细胞在那里吞吃细胞碎片,而在典型的弥漫大B中是没有“星空现象”的。
第三,哪些因素与预后有关。从图A来看,De novo(原发)的双重打击比由低级别转化而来的双重打击预后要好很多;从图B来看,形态学特征是高级别的,比大B的预后要差一些;从图C来看,存在BCL2重排的双重或三重打击,比没有BCL2重排的预后要差;从图D来看,MYC重排的伙伴基因是不是Ig基因对预后无影响(实际上为了方便快捷省钱,给MYC做FISH的时候一般都用break apart probe,只检测其是否断裂,并不深究其重排的伙伴基因是谁)。
第四,再说一下具体数据:
中位总生存期:22个月(95% CI 13个月-未达到) 5年总生存率:49%(95% CI 37%-64%) 转化而来的与原发的双重/三重打击相比,中位OS是8个月对22个月,12个月EFS是10%对52%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哪种治疗方案效果最好?
有些出人意料的是,我们一直最推崇的DA-EPOCH-R并未显示出有比R-CHOP或R-HyperCVAD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倒是不太常用的R-CODOX/R-IVAC一枝独秀。当然,如果要明确的证明这个方案最适合于双重/三重打击淋巴瘤,我们需要做前瞻性的大样本的随机比照试验才行,这项研究的发现不构成高级别的证据。而且,R-CODOX/R-IVAC方案强度极大,一般用于年纪较轻的伯基特淋巴瘤患者,恐怕很多的双重/三重打击淋巴瘤患者都无法耐受。
总结一下:双重打击,有可能治愈;转化而来的双重打击,非常糟糕;BCL2重排的双重打击,相对较差;年轻患者,可以尝试一下高强度的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