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
- 244
- 您的身份
- 病友
- 病理报告
- 霍混合细胞型
- 目前状态
- 康复0-1年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您的身份病友
病理报告霍混合细胞型
目前状态康复0-1年
最后登录2018-7-5
|
发表于 2018-1-30 00: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我好像记错了,药应该是强的松,环磷酰胺加上面的这个进口药。来源:临床血液学杂志,2016,v.29:No.203(04) 601-603
作者:王素丽:何广胜:李建勇
目前趋同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了细胞介导的,以早期造血干祖细胞为靶目标的自身免疫疾病。早期观点和动物模型认为,病毒,尤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EB病毒,以及一些药物、射线是可能是触发AA的因素。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时AA以一种淋巴瘤副肿瘤现象而表现出来。对AA患者基因表型分析发现,AA与淋巴瘤有相同的SBDS或TERT再现性基因突变,使骨髓衰竭性疾病与淋巴瘤间界限相交织:端粒可使染色体末端免受侵蚀以及防止细胞衰老,增殖旺盛的组织中可发现端粒长。部分AA患者的端粒缩短速度加快。伴SBDS突变的AA患者中端粒长度缩短及端粒活性降低。SBDS通过端粒酶依赖的途径缩短端粒长度,而不会直接影响端粒酶活性,单倍剂量不足可能是其影响机制。由此可见,SBDS、TERT基因突变可能是触发AA的危险因素。在此,我们综述了AA与淋巴瘤之间的潜在关联情况。
1 病毒与AA、淋巴瘤
肝炎相关性AA大多发生于病毒性肝炎后2〜3个月,且多见于青少年患者,占重型AA的4%〜10%。免疫介导的造血干细胞急性损伤可能是其机制之一。B19病毒结合于红细胞糖苷鞘糖脂而靶向骨髓中红系祖细胞,导致大量受体结构变化,进而通过非结构蛋白介导的凋亡或溶解方式触发细胞死亡。EB病毒在AA中亦为常见,EB病毒可感染多种细胞,但主要趋向感染B淋巴细胞,进而引起B淋巴细胞肿瘤。EB病毒感染了淋巴细胞少见,且主要宿主为儿童及青少年,预后较差。为保持病毒基因组的完整性以及“逃逸”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在感染的潜伏期,EB病毒表达6种核心抗原(EBNA)、3种潜在膜蛋白(LMP)、2种短链非编码RNAs以及BamHI-A rightward transcripts(BART)。EB病毒与淋巴瘤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①EBNA-1在Burkitt淋巴瘤形成中具有重要地位:②LMP和EBNA-1的表达发生在霍奇金淋巴瘤中移植后淋巴殖增性疾(PTLD)以及淋巴母细胞系可表达任一种潜在抗原。
2 恶性淋巴瘤与贫血
恶性淋巴瘤与贫血间存有以下联系:一方面,恶性淋巴瘤可以通过直接简单地取代骨髓造血空间,或与局部造血微环境相互作用,如竞争代谢物、营养成分或旁分泌抑制因子,或破坏造血干细胞龛等方式侵犯骨髓造血和抑制造血:另一方面,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淋巴瘤,尤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最易合并的副肿瘤表现。了细胞针对白血病性B细胞中Rhesus蛋白质,在自身抗原直接刺激下介导了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此外,治疗淋巴瘤/CLL所用嘌昤类似物也可引发AIHAn«。纯红AA也可是CLL的副肿瘤表现。
3 AA治疗方案与淋巴增殖性肿瘤
AA之后发生淋巴增殖性肿瘤,最常见因果联系是:AA免疫抑制治疗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后,发生免疫抑制或PTLD。
继发恶性肿瘤是AA患者行ASCT后的4大常见死因,紧随移植物抗宿主病、感染以及器官功能衰竭之后。在移植后第1年,PTLD是最常见的继发肿瘤,AA患者行ASCT后淋巴肿瘤发生率高达5%。
对于这类患者的处理重点:①免疫抑制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与其他情况所致PTLD之类的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类似,对于免疫抑制减撤和(或)利妥昔单抗有更好的反应,在不同AA时程出现的淋巴细胞肿瘤都是类似情况对有风险发生PTLD的患者密切监测(每周1次以上)外周血中EB病毒定量,是较敏感的监测方法。
4 淋巴增殖性肿瘤治疗方案与AA
从理论上讲,治疗淋巴瘤所引起的“免疫失调节作用”和治疗药物的直接细胞毒性也可诱发AA。曾有1例难治性侵袭性小细胞淋巴瘤患者,大剂量化疗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发生过度免疫抑制,EB病毒感染诱发AA。其骨髓细胞中发现了EB病毒基因组,且血浆中γ-干扰素水平升高,临床过程和检查结果表明EB病毒感染与AA发病机制可能有关。
氟达拉滨是一种嘌昤类似物,常用于低分化B细胞淋巴瘤,尤其是CLL的治疗。该药能清除体内CD4+调节性了细胞,而调节性了细胞耗减驱动自身免疫。氟达拉滨增加了CLL发生AIHA的概率,但仍然未见到在此情况下发生AA。
CT甲基鸟嘌昤-DNA转甲基酶(MGMT)是一种DNA修复蛋白,它通过清除O-端鸟嘌昤而保护正常细胞抵制抗肿瘤药物的烷基化作用。骨髓前体细胞MGMT酶水平低,故易被烷基化药物替莫唑胺杀伤,苯丁酸氮芥可能也有此作用。有证据表明AA是替莫唑胺使用后的可怕并发症之,但与苯丁酸氮芥暴露有关的AA报道罕见。
5 AA与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
近来发现AA与了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之间确实有重要联系。约70%的LGL患者中存在STAT3突变。有研究发现140例AA患中,11例合并了T-LGL,其中6例检测到STAT3突变,并且在10例(7%)无合并T-LGL患者中检测到STAT3突变。T-LGL存在不同的机制诱导STAT3持续活化,T-LGL通过肿瘤坏死因子以及γ-干扰素诱发免疫介导的,包括AA在内的造血功能衰竭症。STAT3突变的T-LGL克隆诱发AA,已是AA成因的一个假说。更有实际意义的是,STAT3突变后AA更多表现为中等严重程度,对一线免疫抑制治疗反应更好,HLA-DR15表达频度更高。
HLA-DR15与以造血干细胞为靶目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紧密联系,是其中典型基因,甚至HLA-DR15仅限于此类疾病中表达,说明HLA-DR15等位基因在此疾病居中心重要位置。实际上,恶性疾病行ASCT后,HLA-DR15阳性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HLA-DR15阴性者,主要是由于HLA-DR15阳性者复发率更低,HLA-DR15阳性者移植物抗宿主病概率也未增高。一些小系列和病例研究报道了AA同时合并B细胞肿瘤,特别是CLL以及浆细胞淋巴瘤,提示二者之间可能存在联系,抗肿瘤免疫治疗清除恶性克隆的同时,也增加了诱发AA的“伴随免疫损伤”。尽管数据有限,但临床中可见合并其他髓系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多呈增生减低状态,也提示这样的假说有存在的可能。
HLA-DR15等位基因也许是淋巴瘤和AA所共有的免疫遗传基因。从临床角度看,对这种患者曰常管理中,有两点比较重要:①在所有报道的淋巴瘤合并AA患者中,AA对针对淋巴瘤的治疗方案无反应,但对免疫抑制有反应(相反的,苯丁酸氮芥的毒性作用和氟达拉滨引起的自身免疫激活作用,可能相当持久)②特别是HLA-DR15阳性患者,可能单用免疫抑制即有反应,应设计前瞻性研究加以证明。
6 淋巴增殖性肿瘤与AA的时间关联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之前发生AA的可能解释是:患者具有某种特定的(免疫)基因背景易感AA和淋巴瘤,或者是暴露的某些环境因素,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戊肝病毒,Kaposi肉瘤病毒(human herpesvirus-8),或者是同时增加两种疾病发生风险的化学毒性物质。这些常见病毒、毒物等环境因素的存在也解释了相当比例淋巴细胞增殖性肿瘤发生在AA之前。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以及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殖综合征患者发生淋巴瘤和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的风险增高,也解释了一定比例患者不同时间出现淋巴瘤和AA。
霍奇金淋巴瘤中,因免疫系统失调节导致了多种自身免疫现象,但文献报道仅3例次合并有AA。Saitoh等报道1例霍奇金淋巴瘤(初诊12年后)复发前3个月发现了AA,后来又伴随大颗粒了细胞淋巴细胞增多,提示存在有副肿瘤性/抗肿瘤性的AA样前驱疾病。
7 结论
AA和淋巴瘤在一例患者中可同时发生,或先后发生,在多方面相互关联。AA与淋巴瘤可能在特定的(免疫)基因背景,暴露的病毒和毒物环境因素存在普遍的共性,使两种疾病发生危险性增加。AA可能是尚处在分子生物学水平负荷量的T-LGL首发显性临床症状。其特异性不同,治疗方法和结果也各异。因此,应当采用分子检测HLA亚型,高敏性测定STAT3突变,和(或)特定的T细胞因子、SBDS或TERT突变,检测病毒,特别是EB病毒和病毒负荷,以及积极地探寻既往毒物、药物暴露史,给予尽量准确的诊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