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药的不断涌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治愈率得到显著提高。然而,对于有基础疾病、年老体弱等高危初诊DLBCL患者如何能在一线治疗中实现精准治疗及最大化获益仍需进一步探索。由北京卫联健康公益基金会发起的慢病健康科普传播工程,弥雾有光-血液淋巴瘤患者教育项目,邀请到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曲昌菊教授,通过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与病例的深度剖析,揭示在DLBCL精准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与策略,以帮大家增强治愈信心,早日实现CR。
视频讲解更加精彩全面,建议您在wifi下观看
病例一:Pola-R-CHP方案治疗肾移植后初诊DLBCL
患者基本信息:
· 男性,32岁。 · 既往病史:尿毒症,曾接受过右肾移植手术;高血压。 · 手术及病理:2023年10月胆囊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符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生发中心型。 · 检查结果:PET-CT显示十二指肠球部巨大占位,临近肝实质、胆囊受侵犯,肝门部淋巴结受累。 · 临床分期:IV期B组(中高危)。
治疗经过及效果
由于当时Pola价格昂贵,考虑到经济承受能力,该患者第一周期采用了标准R-CHOP方案。第一周期治疗结束后,苏惠保可享受70%报销后,后续采用了Pola-R-CHP方案治疗。
与R-CHOP方案相比,Pola-R-CHP方案增加了一个靶向药,减少了一个化疗药,且疗效更好。仅三个周期后行全身PET-CT检查,肿块完全消失,该患者获得CR,后续将继续采用该方案进行治疗。
病例二:ZPR-Pola治疗年老体弱初诊DLBCL
患者基本信息:
· 年龄:82岁,男性。 · 既往病史: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前列腺增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甲状腺炎等。 · 病理诊断:DLBCL(活化亚型)。 · 辅助检查:淋巴瘤肿瘤负荷指标乳酸脱氢酶(LDH)显著增加(1098.6U/L)、全身PET-CT提示病灶累积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双侧肾上腺、全身多处骨质、双左上肺的胸膜、肝、脾脏等,骨髓活检提示骨髓受累。 · 患者体能状态:不能完全自理,大部分时间在床上,ECOG评分:3分。 · 临床分期:IV期B组(高危)
治疗经过及效果:
一方面,患者肿瘤负荷高,采用传统的免疫联合化疗溶瘤风险极高;另一方面,患者年龄大,基础疾病多,脏器功能差,且对生活质量要求高,对化疗极为排斥。因此,在第一个周期采用了无化疗方案---ZPR(泽布替尼,泊马度胺,利妥昔单抗)靶向治疗。
选择这三种药物的原因如下:由于患者肿瘤细胞表面CD20 抗原阳性,所以选用了靶向CD20的利妥昔单抗;另外,该患者双侧肾上腺和骨质均受累,极易出现中枢受累,而泊马度胺和泽布替尼这两种药物能够透过血脑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枢受累风险,并且它们均为靶向药,相对较为温和。
经过一个周期ZPR方案治疗后,患者的骨痛症状就得到明显缓解,再次就诊时生活已能完全自理。整个治疗过程非常顺利,患者未出现溶瘤及脏器功能损害,也未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后续在该方案的基础上加入 Pola,仅两个周期进行疗效评估,患者就获得了CR。该方案既使患者达到了深度缓解,也保证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淋巴瘤病区带组主任
- 美国MD Anderson 癌症中心博士后
- 美国斯坦福大学及迈阿密大学癌症中心访问学者
- 江苏省老年医学会淋巴瘤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淋巴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瘤学组委员
-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委会委员
-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细胞治疗(CAR-T)专业委员会委员
- 第五批姑苏卫生青年拔尖人才
- 2011和2012年两次获美国血液学年会授予的“成就奖”
- 2013年获美国M.D.Anderson癌症中心颁发的“Performance Reward”
- 2022年获第二届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奖(淋巴瘤领域)优秀典范专家
- 主持国家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及苏州市课题5项,参与国内外课题10余项
- 在JCI、Blood等刊物发表SCI 论文3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20余篇
END 供稿:艳儿 | 排版:小米 | 审核:娟娟 声明:本文中涉及的信息仅供淋巴瘤病友及家属交流参考,不作为用药推荐,具体诊疗方案请遵从专业医生的意见或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