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之家论坛里这位病友服用后感觉胃口变好,血象也回升的新药“度维利塞”,居然也在2023年12月13日新发布的国家医保目录里。这究竟是一款什么样的新药呢?
度维利塞的作用机制
1988年PI3K被首次发现,经过多年的研究,PI3K被认为是肿瘤治疗的有效靶点。因为其在癌症和免疫中的关键作用,PI3K一直作为药物开发的重点。度维利塞是口服双重PI3K-δ/γ双靶点抑制剂,由Verastem Oncology开发,其对PI3Kδ的抑制导致恶性肿瘤细胞凋亡,而对PI3Kγ的抑制则减少了肿瘤微环境中支持细胞的分化和转移。2018年9月,石药集团与Verastem Oncology签订协议,获得度维利塞在中国的独家权益。
度维利塞于2022年3月18日在中国获批上市,是国内首款获批的PI3K抑制剂,获批适应症为既往接受过至少两种系统性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成人患者。
度维利塞在淋巴瘤多亚型中的治疗效果
度维利塞在I期研究中显示出临床活性: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细胞白血病(iNHL)ORR 58% [1];复发/耐受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组ORR 56%;外周T细胞淋巴瘤组(PTCL)ORR 50%;皮肤T细胞淋巴瘤组(皮肤TCL)ORR 32% [2];套细胞淋巴瘤组ORR 50%。度维利塞在高危、强化预治疗、R/R iNHL患者中表现出有利的临床活性和可接受的安全性特征。
R/R FL的关键II期注册研究——DYNAMO研究,总体患者的ORR为47.3%,R/R FL的ORR达42.2%,治疗R/R SLL的ORR达67.9%,度维利塞可能适用于有高肿瘤负荷和一定基础疾病的FL患者[3]。
中国人群数据——桥接试验,为获得度维利塞中国人群有关的药动学或有效性、安全性、适宜剂量以及给药方案的信息,开展中国人群滤泡性淋巴瘤关键II期桥接试验。标准评估的主要终点ORR和最佳总体缓解为95.2%,CR率52.4%,中位PFS 18.86个月,总体安全耐受,且中国FL患者不良反应低于境外FL患者。
国外人群与中国人群的有效性差距较大,对于PI3K抑制剂来说,中国人群临床获益可能高于外国人群,安全性方面未出现新的不良反应信号。
R/R CLL/SLL III期注册研究——DUO研究,与奥法木单抗进行头对头研究,ORR 78%(是奥法木单抗的2倍),显示出>7个月的中位PFS优势,且降低所有高危患者亚组的进展风险[4]。
度维利塞单药治疗R/R PTCL的II期PRIMO 研究ORR达49%,CR达34%,且安全可耐受[5]。
在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iNHL)患者中比较度维利塞的两种间歇给药方案——TEMPO研究,ORR为60%(39/65),CR率为12.3%(8/65),与DYNAMO试验疗效相似。且研究表明间歇给药可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6]。
度维利塞联合利妥昔单抗、苯达莫司汀治疗iNHL,总有效率为71.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3.7个月,且联合用药未增加治疗方案毒性[7]。
度维利塞联合HDAC抑制剂罗米地辛(DR)治疗R/R PTCL,ORR达56%,CR达44%;较既往罗米地辛单药治疗更高,且转氨酶异常发生率较度维利塞单药治疗降低[8]。
*2022年NCCN指南新增度维利塞单药为复发难治外周T细胞淋巴瘤推荐方案,是唯一获得NCCN指南推荐的PI3K抑制剂类药物。2023年12月21日,T细胞淋巴瘤NCCN指南更新至2024.V1,此次药物治疗部分更新的主要内容是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治疗中度维利塞由其他推荐方案升级为首选方案。
度维利塞的服用方法及费用
2023年12月13日国家医保目录公布,度维利塞被正式纳入医保,用于既往接受过至少两种系统性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成人患者,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参考文献: [1] Flinn I W, Patel M, Oki Y, et al. 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 2018, 93(11): 1311-1317. [2] Horwitz S M, Koch R, Porcu P, et al. Blood,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2018, 131(8): 888-898. [3] Flinn IW et al. J Clin Oncol. 2019,37(11):912-922. [4] Davids M S, Kuss B J, Hillmen P, et al.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20, 26(9): 2096-2103. [5] Pier Luigi Zinzani. et al. 2022 EHA Poster-1172. [6] Vladimir Vorobyev. et al. 2022 EHA Poster-1123. [7] Flinn I W, Cherry M A, Maris M B, et al. 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 2019, 94(12): 1325-1334. [8] Steven Horwitz,et al.2021 ASH oral-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