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和骨髓瘤均属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近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和刘卫平教授、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黎君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杂志(2018IF=7.333)发表了一项观察性研究,从年龄、性别、居住地、分布地区等方面对中国淋巴瘤和骨髓瘤的死亡率进行了分析与评估。 研究发表于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杂志
这项研究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意义?听听朱军教授的解读。 研究发现了什么? 2000年以前,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方面几乎没有全国的大样本调研。“我们中心作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北京肿瘤防治办公室,拥有近30年来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详尽而又科学的数据,这些数据得到了国家和国际上的认可。但至今为止,我们尚缺乏全国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为弥补这一空白,朱军教授团队与马军教授、王黎君教授合作,依托全国死因监测点数据库对全国淋巴瘤和骨髓瘤死亡率进行了研究。 利用这些数据,研究团队确立了一个特定时间段(2004~2017年)的中国淋巴瘤和骨髓瘤死亡率,描述了时间、空间和人间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淋巴瘤和骨髓瘤的死亡率越来越高;城市死亡率高于农村;东部地区死亡率高于中西部地区。该研究首次提供了淋巴瘤和骨髓瘤在特定时间段的中国数据。 表1 2017年淋巴瘤和骨髓瘤死亡例数及死亡率 注:ASMRC:按中国标准人口调整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SMRW:按世界标准人口调整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 死亡率逐年增高 中国淋巴瘤和骨髓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趋势是逐年增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诊断水平提高,二是发病人群增多。淋巴瘤和骨髓瘤在中老年人群里高发,而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越来越多。两个原因叠加,造成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增加。 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 按年龄分层后,随着年龄增加,淋巴瘤和骨髓瘤死亡率也越来越高(如图1)。其实,这也是大多数疾病特别是肿瘤性疾病的发病规律。以淋巴瘤为例,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发病率快速升高,直到85岁进入疾病高发期。另一方面,年龄越大,治疗难度也相应越大,会导致死亡率的升高。 图1 年龄和性别分层下的淋巴瘤、骨髓瘤死亡率 男性高于女性 淋巴瘤的死亡率还有一些规律,特别明显的一点是男性高于女性。如图1,男性死亡率几乎可达到女性两倍。朱军教授解释,除了乳腺癌、妇科肿瘤等女性常见疾病,大多数恶性肿瘤中男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的基因易感性、生活方式、工作压力、性格特征等因素有关。 城市高于农村,但农村增速更快 淋巴瘤和骨髓瘤的城市死亡率高于农村,如图2。朱军教授分析,可能的原因之一是中国面积实在太大了,发展不够均衡,诊断水平也参差不齐。城市诊断水平相对更高,疾病检出率高于农村,相应地死亡率也更高一些。农村淋巴瘤死亡率低可能只是表象,由于调研数据不够细致和详尽,且存在漏诊情况,因此表现为死亡率相对较低。 农村地区的淋巴瘤和骨髓瘤死亡率上涨速度快于城市,与城乡一体化、患者就诊率增加、诊断水平和检出率提高、调查登记的扩大和细化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为发病率的升高做了“贡献”,也间接导致了死亡率上涨增快。 图2 淋巴瘤、骨髓瘤的城乡差异(农村地区死亡率增速明显更快) 东部高于西部 此外,如表2所示,淋巴瘤和骨髓瘤死亡率还存在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的现象,可能也是出于类似的原因。这些也是研究者需要进一步分析的问题。这样的现象可能不仅与医学相关,社会、经济、文化、保障等因素都会有一定影响。 表2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淋巴瘤、骨髓瘤的死亡率差异 为什么做这项研究? 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包括霍奇金淋巴瘤(HL)、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骨髓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这五大类,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较常见的死亡原因。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的一项系统分析显示,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导致的死亡人数为共计约45.3万例,其中淋巴瘤与骨髓瘤分别为26.8万例和9.8万例。 关于这类疾病,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流行病学特征差异较大。欧美国家发病率全球最高,亚洲相对较低。例如在美国,2016年时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是第四大常见癌症,预计新发病例为13.7万例;2014年的死亡率为21.6/10万(其中HL为0.4,NHL为8.3,骨髓瘤为3.9,白血病为9.0)。而在韩国,2012年预计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新发病例为6638例;1999~2012年期间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从6.9/10万增加到了9.9/10万。 然而,此前中国并没有基于国家人口数据的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为此,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多家单位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了这项研究,初衷是通过研究淋巴瘤和骨髓瘤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来指导未来的疾病防控策略,为同行提供参考。研究最终确定了2017年中国大陆地区淋巴瘤和骨髓瘤的死亡率,并分析了2004~2016年的死亡率变化趋势。 如何评价这项研究的意义? 这是中国第一项采用国家人口数据对淋巴瘤和骨髓瘤死亡率流行病学特征开展的观察性研究。研究数据覆盖了中国总人口数的24.3%,确定了中国淋巴瘤和骨髓瘤的死亡率模式,即男性和城市老年人死亡率相对更高,农村地区死亡率快速增加。研究结果提供了淋巴瘤和骨髓瘤疾病负担的信息,有助于制定相应的疾病应对策略。 怎样应对淋巴瘤的发病现状? 朱军教授表示,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20年,我国在医疗特别是肿瘤防治领域发展相当迅速。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整体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面对如此形势,医疗工作者肩上的责任重大:一方面需要通过更加细致的调研和大数据收集,来了解我们国家自身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疾病防治方面的经验,在我国进一步推进规范化诊断和治疗。“为每个患者都找到最适合的治疗手段,让患者活得更长久、生活质量更高,也是我们工作的目的所在。” 接下来的工作方向是什么? 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淋巴瘤专科,朱军教授团队的心得是:“淋巴瘤专业的发展一定要建立在多学科合作的基础上,凸显专科化发展的方向,紧跟国际科技前沿,融合全国同行的资源和经验,致力于淋巴瘤诊治的规范化和个体化。随着一些创新性药物研究的重大突破,某些特定类型疾病的诊治水平有望走在世界前列。” 本文摘自微信公众号医学界肿瘤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