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巴黎奥运的圣火刚刚熄灭,奥运的激情时刻仍在我们的记忆中回荡。咱们热爱拳击运动的淋巴瘤病友姜勾勾在小红书上分享了巴黎奥运会女子拳击66公斤级铜牌得主,第三次踏上奥运舞台的台湾选手——陈念琴的故事,让我们知道,这位奥运奖牌得主背后,有着更为感人的故事——她是一名勇敢的淋巴瘤病友。
2019年11月,在备战东京奥运会的紧张时刻,陈念琴被确诊为霍奇金淋巴瘤。面对生命的考验,她没有选择退缩,而是以更加坚定的步伐,继续她的奥运梦想。她的坚强和勇气,不仅在拳台上展现无遗,更在与病魔的斗争中,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英雄。
奥运是梦想,我不愿放弃
陈念琴从小因为原住民的身份在学校受到排挤和凌辱。14岁时,为了改变命运,她只身到新竹,学习拳击,开始每天和一群男生训练。她是队里唯一的女生,但是一直被当成男生一样训练,一练就是十年。
也许是因为长期以来无形的压力,在她身体里悄悄地发生了变化。2019年,她忽然发现脖子有肿块,而且持续变大,经医生诊断,确诊为霍奇金淋巴瘤。当时,距离她参加东京奥运会资格赛还有不到三个月。
2016年的里约奥运,陈念琴是台湾历史上首位取得奥运女子拳击资格的选手。那年,她19岁。虽然止步16强,但体能与技能持续攀升的她,很快成为东京奥运令人瞩目的焦点。当她得知诊断结果的时候,她一度不想治疗,想着先拼完奥运。因为“奥运是我的梦想,我不想放弃。”陈念琴说。直到她顺利取得了东京奥运的门票,她才开始接受化疗。
经历过生死,成败不再重要
因为疫情的原因,东京奥运会延期一年举行。这让陈念琴有时间一边化疗,一边继续进行训练。当其他选手忙着密集训练、增加强度的时候,她却在5个月完成了8次化疗。
为了不影响团队的士气,她甚至是瞒着团队的人去化疗,只和大家说要调养身体,休息两周。两周后,她就如期回来继续训练。前几次化疗,她也还能下床走动,等身体慢慢恢复,也可以慢跑,进行温和地训练。她说:“我不想因为生病就什么都不做。”
但是到了第四次化疗,药效累积越来越多,不堪负荷的她连续4天躺在床上,教练每次看到她,她都在吐。一次一次的化疗,挑战身体的耐受程度,更考验意志力。她回忆说,最难受的是血管发炎,手臂一碰就疼,根本塞不进拳套,更别说用力挥拳。那时候,她真的想过放弃。
那段时间,她的家人每天都会给她打视频电话鼓励她。教练会带她出去走走,带她去吃平时禁止吃的美食。就这样,在众人的爱和自己毅力的加持下,她终于完成了化疗。2020年底,医生诊断她身上的癌细胞已经完全消失,只要定期复查就可以。
2021年东京奥运会晋级八强的比赛前夕,她还在发烧,在比赛中,她不能像以前一样勇猛,但是她还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呈现。对她而言,能以健康的身体挑战东京奥运会,已经是一个奇迹,成败已经不那么重要。
当她确定无缘挺进四强的那一刻,她拥抱了对手,在擂台中央跪下,躬身亲吻场地,动作是如此发自内心且自然,她感谢上天让她有机会在热爱的舞台上展现自己,感谢教练和队友,从未放弃她,她说“这已经是最满足的事情了。”
拳击是热爱,是一种享受
对陈念琴而言,拳击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胜负之争。曾经,她视拳击为一场"不是输,就是赢"的竞赛,但经历了生命的严峻考验后,这项运动已经转化为她"单纯热爱的一件事"。生病的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生活不仅仅是比赛的胜负,更是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和实现。
照片来自网络 谢佩颖摄
面对病魔,陈念琴学会了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健康。她不再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而是勇敢地表达自己。 “以前,我连刷牙洗脸都想做到最好,而拳击现在对我而言,就是一种享受”,陈念琴说,“我在意的是自己有没有全力以赴,如果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那么下次再就努力一点,比赛并不是一次就结束。”
陈念琴还会利用比赛的空挡,回到深山部落,带原住民的孩子体验拳击,她希望孩子们有机会在这个舞台上表现自己。“很多原住民孩子,因家庭的关系有些自卑,如果有个舞台让他们看见自己的力量,就能表现得更好。”她说,“这个竞技,不只是‘打架’,更是力与美的艺术结合。”
患病的经历不仅改变了她对拳击的看法,也让她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除了陈念琴,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优秀的病友,因为淋巴瘤改变了人生轨迹,在治疗结束后重新出发,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生活,如在第四届病友大会上,分享过她热辣滚烫的人生的JOJO,以及在第三届病友大会上分享过与拳击结缘故事的姜勾勾。她们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只要我们保持热爱和坚持,就能在生活的舞台上,不断超越自我,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JOJO在第四届淋巴瘤病友大会分享
END 编辑:行风 | 排版:悠然 | 审核:喵喵 声明:本文相关资料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