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
- 376
- 您的身份
- 病友
- 就诊医院
- 北京协和
- 病理报告
- 滤泡性淋巴瘤1-2级
- 目前状态
- 康复10-20年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您的身份病友
病理报告滤泡性淋巴瘤1-2级
就诊医院北京协和
目前状态康复10-20年
最后登录2024-11-21
|
最近,北京友谊医院的王昭教授团队在《血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CAEBV的研究结果,结论是令人震惊的,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CAEBV的起源,对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CAEBV,即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也被简称为“慢活”。系统性的CAEBV,通常会有致命后果,到目前为止,异基因移植是唯一已知的治愈手段,因此,为了提高重视程度,WHO分类系统第5版中,将其改称为CAEBV Disease,强调其是一种“疾病”,而不是简简单单的病毒“感染”,后面我们将其简称为CAEBVD。
之前,我们对EBV感染的了解大致是这样的:EBV初次感染来自口咽部(因此也被叫做kissing disease),主要感染的是口咽部的鳞状上皮细胞和粘膜淋巴组织的B淋巴细胞。到了原发感染的恢复期,感染从初始的B淋巴细胞转到记忆性B细胞,并作为一种潜在感染而终生存在,但是被病毒特异性CD8+和CD4+的T细胞严格控制,在这种免疫监视下,虽然大约90%的成年人都有EB病毒感染史,但是绝大多数都不会发展为EB病毒相关的淋巴瘤。
不过,在较为罕见的情况下,原发性EB病毒感染会导致无法解决的慢性的病毒再激活,即CAEBVD,引起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包括噬血细胞综合征。
CAEBVD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在西方国家大部分是被EBV感染的B淋巴细胞出现增殖,但是在东亚地区,EBV则主要存在于克隆性增殖的T细胞或NK细胞中。EB病毒感染B细胞比较好理解,是由于EB病毒与B细胞表面的糖蛋白gp350以及细胞受体(CD21和CD35)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但是,EB病毒是如何感染T细胞和NK细胞的,一直没有能够搞清楚,之前的猜测是EB病毒通过某种机制感染了T细胞和NK细胞的前体细胞(两者有共同的前体细胞)。然而,王昭团队的研究颠覆了从前的认知,他们通过使用包括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Prime Flow RNA测定和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在内的分子学技术描绘了EB病毒感染造血干细胞(HSC)在CAEBVD起源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在CAEBVD患者中,他们发现EB病毒感染了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以及其下面的所有谱系分支,包括淋系和髓系(比如,红细胞甚至都被EB病毒感染了)。分子学的分析还表明,在骨髓中,EB病毒感染的HSC可能会促使这些细胞产生更分化的后代,而不扩大HSC的群体规模。其中1名CAEBVD患者在进行了异基因移植6个月后,在外周血、骨髓和血浆中都未检测到EBV DNA,单细胞分析也证实了EBV从造血系统中被清除,这进一步支持了他们的论点,即HSC的EBV感染是导致CAEBVD的原因。
当然,这些观察结果需要在更大的患者队列中进行验证。还有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是EBV如何进入HSC的。对HSC中EBV感染机制的后续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CAEBVD的发病机制,并更有针对性的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230210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