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问诊于2022年8月13日 北京301医院 杨清明 门诊
病史 男性,40岁 2021.3前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口服泰诺林可降至37℃,无盗汗、乏力,无咳嗽、咳痰,就诊于北京友谊医院,给予抗感染、降温等治疗,效果不佳,仍有间断发热,逐渐出现颈部、肩部、左侧胸部、腰部疼痛,双下肢麻木、无力,无法行走。 2021.4.19行PET/CT:全身多发骨质破坏,部分周围伴软组织影,代谢增高(SUVmax26.9),伴肝S3、S6稍低密度灶,大者1.2*1.2cm;肝门区肿大淋巴结伴代谢增高(1.4*1.8cm,SUVmax7-8.4),考虑恶性病变,淋巴瘤?颈胸腰椎MRI:脊柱多发椎旁软组织影伴部分骨质破坏,感染性病变可能。行CT下腰椎、胸骨病变活检未见恶性病变。后就诊于医学中心,予泰能、利奈唑胺等抗感染治疗无效,完善脊柱核磁共振:颈4-胸4椎体、附件、胸锁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异常信号影,颈7、胸1椎体及胸锁关节为著,感染性病变可能,考虑脊柱结核,予抗结核治疗,效果不佳,患者仍有高热,2021.7住院期间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及胸骨骨性隆起,遂行CT下胸骨病灶穿刺活检术。 2021.7病理诊断:(胸骨穿刺组织)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ALK阴性。免疫组化:CD4(弥漫+),CD30(弥漫+),MUM1(弥漫+),EMA(部分+),CD20(-),PAX5(弱+),CD3(反应细胞+),Ki-67(>50%+),P53(强+),CD68(KP1)(部分+),Langerin(-),S-100(少数+),CD1a(-),CD163(部分+),CD34(-),CD123(-),MHC-2(-),CD21(-),CD35(部分+),MPO(-),CK混(-),HMB45(-),BRAF V600E(-),OCT-2(-),BOB.1(-),ALK1(-),GranzymeB(+),TIA-1(+),EBV-EBER(-)。后于周小鸽病理会诊结果一致。基因突变:未检测出BRAF基因exon 15突变,骨髓活检未见淋巴瘤累及,血LDH正常,患者偶有盗汗,体重下降30kg左右,诊断IVB期。 2021.7.30予第1周期ECHOP方案(依托泊苷150mg d1+200mg d2-3+脂质体多柔比星58mg d1+环磷酰胺1.4g d1+长春新碱2mg d1+泼尼松100mg d1-5)化疗,化疗后发热、全身骨痛症状明显好转,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予粒细胞刺激因子升白治疗。 2021.8.5(1疗后)医院行PET/CT:胸骨(SUVmax7.9)、双侧胸锁关节、双侧第1、2胸肋关节受累;C6-T1椎体及附件(SUVmax3.9)、骶骨及右侧骶髂关节(SUVmax4.0)、左侧肩胛骨混合性骨质破坏部分周围伴软组织影,摄取增高(SUVmax3.4-7.9);右侧锁骨下区多发肿大淋巴结(大者短径8mm,SUVmax1.8)。 2021.8.19予第2周期ECHOP方案(依托泊苷150mg d1+200mg d2-3+脂质体多柔比星60mg d1+环磷酰胺1.4g d1+长春新碱2mg d1+泼尼松100mg d1-5)化疗。 2021.9.11予以第3周期BV+EPCH方案(维布妥昔单抗100mg d0+依托泊苷90mg d1-4+脂质体多柔比星20mg d1-3+地塞米松15mg d1-5+环磷酰胺1.4g d5)治疗。 2021.9.30(3疗后)行PET/CT:胸骨(SUVmax3.4)、脊柱、左侧肩胛骨(SUVmax2.3)多发病变,部分代谢轻度增高,摄取接近周围骨质;双颈部(1.6*1.1cm,SUVmax4.0)、锁骨上区(0.6*0.3cm,SUVmax1.2)、双侧腮腺(0.7*0.2cm,SUVmax1.5)、腹腔及腹膜后(0.5*0.4cm, SUVmax1.6)淋巴结,淋巴瘤累及不除外;中轴骨及扫及四肢骨髓代谢增高(SUVmax3.7),反应性改变可能,请结合骨穿;鼻咽部、双侧扁桃体代谢增高,炎性可能;纵隔、双侧腋窝、髂血管旁、腹股沟淋巴结,倾向良性。 2021.10.2予以第4周期BV+EPCH方案治疗,剂量同前。 2021.10.15予格拉诺赛特,10.19予普乐沙福,并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两日共计MNC 4.59*10^8/kg,CD34 5.982*10^6/kg,分血结果满意。 2021.11.6予第5周期BV+EPCH+西达本胺方案(维布妥昔单抗100mg d0+依托泊苷90mg d1-4+脂质体多柔比星20mg d1-3+地塞米松15mg d1-5+环磷酰胺1.4g d5+西达本胺20mg w2d)治疗。 2021.12.18(5疗后)行PET/CT:骶骨(SUVmax2.9)、左侧肩胛骨(SUVmax2.6)病变代谢较前略增高,但影像表现不支持进展,不除外应力性影响;余胸骨、脊柱多发病变,部分代谢较前减低,部分基本同前;双颈部、双侧锁骨上、双侧腋窝、肠系膜、腹膜后、双侧髂血管旁、双侧腹股沟多发小淋巴结,仍倾向良性;中轴骨及扫及四肢骨髓代谢已恢复至生理水平。考虑淋巴瘤部分缓解,肺部斑片影考虑肺真菌感染可能大,予伏立康唑抗感染治疗,后复查CT好转。 2021.12.22予第6周期BCH-ALCL中AM+维布妥昔单抗方案(维布妥昔单抗150mg d0+甲氨蝶呤4.5g d1+异环磷酰胺2g d2-5+阿糖胞苷300mg d4-5+依托泊苷200mg d4-5+ 地塞米松10mg d1-7)化疗,过程顺利。 2022.2.6予第7周期BCH-ALCL中BM+维布妥昔单抗方案(维布妥昔单抗150mg d0+甲氨蝶呤5g d1+环磷酰胺0.4g d2-5+地塞米松10mg d1-5+多柔比星脂质体20mg d4-5)化疗。 2022.3.15(7疗后进仓前)行PET/CT:骶骨(SUVmax4.2)、左侧肩胛骨(SUVmax3.4)病变大致如前,代谢变化与全身骨一致;余胸骨(SUVmax2.1)、脊柱多发病变亦无明显变化;中轴骨及扫及四肢骨髓代谢较前增高(SUVmax3.8);脾脏较前增大,代谢较前增高,反应性改变可能;双颈部(1.4*0.7cm,SUVmax4.0)、双侧锁骨上(1.5*0.7cm,SUVmax3.2)、双侧腋窝(SUVmax0.4)、肠系膜及腹膜后(1.4*0.7cm,SUVmax2.0)、双侧髂血管旁(1.2*0.6cm,SUVmax0.8)、双侧腹股沟(1.4*1.0cm,SUVmax0.8)多发小淋巴结,仍倾向良性;新见胆囊小结石;双侧扁桃体代谢仍增高,炎性可能;原右肺多发斑片小结节影,现已吸收;耻骨前下方高密度影,仍考虑良性。 2022.3.16超声:脾大(厚约4.8cm,长12.8cm);3.17行腰穿鞘注,脑脊液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2022.3.22予以CBenEAM方案(西达苯胺30mg d-9 d-7 d-5 d-3+苯达莫司汀140mg/m2,d-8、d-7+依托泊苷200 mg/m2 d-6至d-3+阿糖胞苷400mg/m2 d-6至d-3+马法兰140mg/m2 d-2)预处理,并于3.31、4.1行自体干细胞回输,两次合计MNC: 5.82*10^8/kg,CD34: 5.493*10^6/kg。移植后至今每月予以CD30单抗150mg维持治疗一次;想在维持8次CD30后换为长春花碱。 附:2021.10:与疾病密切相关的基因变异:KRAS p.G13C变异、MGA p.C1047X变异、KMT2D p.R5282X变异。与靶向用药相关的基因变异:KRAS p.G13C、KMT2D p.R5282X变异。
疑问 1、根据患者的病情,请问主任后期的维持治疗有哪些建议?是否可以更换为长春花碱?建议维持多久?是否可达到和儿童间变大维持后相似的疗效?维持期间建议做哪些检查? 2、针对患者的缓解情况,是否建议做放疗?哪些部位可以选择做放疗?大概的剂量如何把控?放疗前后是否还需要维持治疗? 3、针对此病例,CART治疗是否适合?比如CD30靶点对ALK阴性的间变大效果如何?
答复 1、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是一种T细胞淋巴瘤,各种治疗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多是经典的T淋巴细胞的治疗方案,如CHOP,CHOPE,EPOCH等。但是ALK阴性的病例,常常病情更凶险,结外器官受累更严重,上述的治疗方案的疗效不能令人满意。CD30单抗是一种治疗有效率高的靶向治疗药,由于它的应用,近年来ALK阴性的病例治疗效果已经明显提高。但是由于本病的高度侵袭性,以及对常规治疗的不敏感,单用CD30抗体疗效还不够,需要联合其他化疗方案,才能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本例的治疗已经是CD30单抗联合其他二线化疗方案,如EPCH等,其中的脂质体阿霉素的作用比较强,对于提高疗效比较重要。通过强烈的化疗包括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够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有可能进一步改善预后,达到长期缓解的目的。为了减少复发,还可以单用CD30单抗或者联合西达本胺再维持治疗半年时间。另外PD-1抗体对于大部分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治疗有效,也可以作为维持治疗的选择,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检测PDL-1的表达,了解可能的疗效。不建议改用长春花碱,单用这个药作用较弱,很少用这种药作为维持治疗。在维持治疗期间,除了做血常规,肝肾功能之外,定期PETCT检查是有必要的。 2、对于1-2期的病例,放疗可以进一步提高化疗的治疗效果,清除微小残留病灶,达到长期缓解的目的,部分病例可能治愈。对于3-4期的病例,针对局部病灶范围较大,治疗反应不是很好,在治疗中病灶代谢值有反复升高的现象,可以采用化疗缓解后局部放疗的方法,对上述病灶在缓解后做一些局部放疗,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对于本例脊柱有较大范围肿瘤受累,为防止复发,可以请放疗科会诊或去放疗科门诊,商量和安排有关放疗治疗的具体事项,剂量和范围由放疗科医师来决定。 3、CART细胞在T细胞淋巴瘤中的治疗,是一种全新治疗模式,目前仍在试验和探索阶段,主要针对复发和难治的病例进行治疗。国内有多家医院正在做探索和研究性的治疗,北京博仁医院,郑州郑大一附院,武汉和深圳也有个别医院在做这项研究工作,目前选择的靶点主要是CD4和CD7。本例如果治疗效果不佳或者有复发的可能,可以前去咨询了解有关事项。有关CD30单抗治疗ALK阴性病例的情况上述内容已经描述,可以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