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在淋巴瘤诊疗方面的应用 淋巴瘤也称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淋巴组织内原有的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恶性增生而形成的肿瘤。原发于淋巴组织的肿瘤一般都是恶性肿瘤。淋巴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年。淋巴瘤根据瘤细胞特点和成份分为霍奇金病(Hodgkin’s disease,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两大类。
18F-FDG PET显像在恶性淋巴瘤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淋巴瘤的诊断和临床分期 根据恶性肿瘤细胞高度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代谢特点,18F-FDG PET显像可以灵敏地显示肿瘤病灶,并可以发现正常大小、但受肿瘤细胞侵润的淋巴结,所显示的阳性病灶有助于针对性选择穿刺活检部位,从而提高穿刺活检的成功率和阳性率,而显像结果阴性可基本除外淋巴瘤。
国内学者华逢春等报道一组40例患者18F-FDG PET显像,诊断淋巴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100%、76.9%和92.5%。另外,对于淋巴瘤骨髓侵润的诊断,18F-FDG PET显像优于其它影像手段,其准确性可达92%。由于淋巴瘤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其分期与病变范围关系密切,而PET显像一次扫描就可以获得全身组织、脏器的葡萄糖代谢信息,非常有助于观察淋巴瘤的全身累及和扩散情况,据此对淋巴瘤做出更为准确的分期(图1)。
见肝门处、腹膜后多个肿大淋巴结呈放射性异常浓聚,经病理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图1非霍奇金淋巴瘤(冠状断层及三维显示) 淋巴瘤胸部CT征象包括:发现纵隔多发肿大的淋巴结,分布以前纵隔和支气管旁组最常见,其次少气管与支气管组和隆突下组,肺门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可以融合成块,也可以分散存在。增强扫描肿大淋巴结可见轻度强化,坏死区因无明显强化显示更清晰。淋巴瘤亦可侵犯胸膜、心包及肺组织,可见表现为胸腔积液、胸膜结节样增厚、心包增厚及积液、肺部病变可以表现为大块浸润或结节状浸润。腋窝可见结节影。
其腹部CT征象包括:初期表现为腹膜后某一区域淋巴结增大,呈多个类圆或椭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影,随病变进展,受累淋巴结增大,趋向于融合成分叶状团块,增强扫描受累肿大淋巴结轻度强化,坏死区无强化。淋巴瘤可侵犯肝脏、脾脏,多为继发性。受累肝脏及脾脏肿大,病变可为弥慢性浸润;胃淋巴瘤常使胃壁慢性增厚,病变范围大,但轮廓较光整,与邻近气管之间常有清楚的脂肪间隙,多伴有胃周淋巴结肿大。 2.指导淋巴瘤治疗方案 淋巴瘤治疗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各种治疗彻底清除体内的肿瘤细胞,所以准确、及时的疗效监测是提高治疗水平的前提条件。恶性淋巴瘤对18F-FDG 代谢程度与肿瘤细胞增殖率呈正相关,所以18F-FDG PET显像可以用来监测肿瘤对治疗的反应,从而准确判断淋巴瘤的疗效。
CT、MRI和超声等常规形态学显像对淋巴瘤治疗效果的评价是是基于治疗前后肿瘤病灶大小和数目的变化,但治疗有效引起的肿瘤病灶形态学变化一般要滞后于肿瘤细胞代谢活动降低和死亡,所以在常规显像上病灶肿块可持续存在,在一定时间内大小变化不明显,所以病灶大小不能及时反映治疗的有效性。
18F-FDG 显像是通过肿瘤代谢活性反映疗效,肿瘤病灶摄取18F-FDG 降低或消失是临床或亚临床水平治疗有效的早期标志,18F-FDG代谢无变化或进一步升高则是治疗效果不佳和无效的反映,因此,18F-FDG PET显像能早期反映和评价治疗方案,并且在治疗前后进行系列18F-FDG显像随访观察,对恶性淋巴瘤的疗效判断有独特价值,能及早发现手术后残余及复发病灶,以便及时修正治疗方案。典型病例见图2。 上排为治疗前图像,脊椎旁见软组织肿块呈放射性异常浓聚,病理活检证实为NHL;下排图为经放化疗后5个月,脊椎旁肿块放射性分布呈本底水平。 图13 淋巴瘤化疗前后18F-FDG PET显像的比较 3.预后估计 淋巴瘤的18F-FDG PET显像也存在者假阴性和假阳性问题,如在一些低度恶性淋巴瘤中,肿瘤病灶对18F-FDG不摄取或低摄取导致漏诊。国内学者报道18F-FDG PET显像在常见NHL 亚型,如DLBCL、FL和MCL,显像的探测阳性率很高,而对相对少见的MZL、PTCL和BL等亚型,显像探测阳性率较低,会出现较高的假阴性率。另外,其它肿瘤和一些良性疾病也会引起局部代谢增强导致假阳性或分期不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