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
- 718
- 您的身份
- 家属
- 就诊医院
- 北京肿瘤医院
- 病理报告
- 弥漫大b细胞(生发中心起源)
- 目前状态
- 康复3-5年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您的身份家属
病理报告弥漫大b细胞(生发中心起源)
就诊医院北京肿瘤医院
目前状态康复3-5年
最后登录2024-8-10
|
研究背景
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sCNSL)是属于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预后差。针对系统性疾病的全身化疗不能充分穿透中枢神经系统,而能够穿透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对外周疾病相对无效。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DLBCL的遗传亚型富含慢性活化的B细胞受体(BCR)信号,并对Bruton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有反应。CLL、MCL和转化型淋巴瘤也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对BTKi治疗有反应。之前有报道,将伊布替尼与替莫唑胺、依托泊苷、脂质体阿霉素、地塞米松和利妥昔单抗(TEDDi-R)联合使用,在化疗难治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中实现持久缓解,但出现了相关的曲霉菌感染。作者推测许多sCNSL的肿瘤依赖于慢性活化的BCR信号,并设计了此试验,希望能够阐明伊布替尼在sCNSL中的敏感性的分子相关性。
入排标准
入组患者符合条件:年龄≥18岁、器官功能良好、一线治疗后的sCNSL或未治疗的同时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的患者。先前经历过BTKi治疗的患者也可以被纳入。排除HIV+和EBV+的患者。
检查评估包括:头颅MRI、脑部和全身的PET/CT检查、脑脊液流式细胞仪分析、眼科检查。大多数患者放置了Ommayareservoir。(注:一种脑室引流工具)
治疗方案
在这个试验中患者接受艾莎康唑预防,并经过14天的伊布替尼560 mg/d的单药治疗的窗口期,以确定单药活性。
如果患者在伊布替尼治疗的窗口期出现≥20%的肿瘤负荷降低,患者继续接受4个周期的伊布替尼联合化疗(TEDDi-R)治疗,每个周期21天,辅以脑室内注射(ICV)或IT阿糖胞苷治疗,不再进行巩固或维持的治疗。
如果伊布替尼治疗的窗口期肿瘤负荷减少<20%的患者或已知BTKi耐药的患者,接受TEDD-R(不含伊布替尼)治疗4个周期。
分别用MRI和PET/CT评价窗口期、C1期、C2期和C4期的疗效。每个周期监测胸部CT检查是否有曲霉菌的感染。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采集脑脊液和血液样本,评估伊布替尼的血药浓度。
在患者完成治疗后定期进行头颅MRI的检测,第一年每3个月一次,第二年每4个月一次,第三年每6个月一次,之后每年1次。
基线情况
从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期间入组了8名患者,中位年龄70岁(范围52-75岁)。所有患者均为DLBCL,其中6例(75%)是ABC型,1例(13%)是GCB型,1例(13%)MZL转化为ABC型。
7例(88%)患者既往有结外病变。4例(50%)患者为孤立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4例(50%)患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疾病。
所有患者先前的中位治疗次数是3次(范围1-4),均没有接受过BTK抑制剂的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过蒽环类药物治疗,6例(75%)患者接受过甲氨蝶呤治疗,包括5例(63%)患者接受了大剂量甲氨蝶呤方案。5例(63%)患者是上一线治疗方案反应为难治的患者。
安全性
G3/G4毒性主要为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每个周期的白细胞减少(33%)、血小板减少(22%)和贫血(11%)。
≥2级的黏膜炎(28%)发生在5个周期内。未发现曲霉菌感染。
疗效
所有8名患者都完成了14天伊布替尼单药治疗的窗口期,其中有6名(75%)患者对伊布替尼的治疗有反应。
4名患者在完成全部4个周期的TEDDi-R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1例患者在TEDDi-R治疗C1期后获得PR,但随后发生细菌感染并伴有G4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而死亡;3例仍在接受治疗。
结 论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的sCNSL患者对伊布替尼治疗有反应,TEDDi-R方案治疗复发/难治的sCNSL患者可获得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相似的完全缓解比率。经抗真菌预防,未发生曲霉菌感染。不良反应主要是血液学毒性。这项研究预计招募多达29名sCNSL的患者(NCT03964090),实验还在进行中。
https://mp.weixin.qq.com/s/enY735lTfkuoXfmixjfSS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