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雅 于 2011-9-26 13:32 编辑
八月的龙城,虽然已过了立秋节气,太阳却依旧毫不吝惜地炙烤着大地。这天中午,我刚刚跟随我的导师张巧花主任结束了门诊的工作,这时,主任的手机响了。
“喂,您好。”主任接起了电话,“是的,我是张大夫。小伟?你好!是啊,真的是有段时间没见到你了。你要出国了?太好了,恭喜你!专程来看我?好的,我们马上就回住院部了。”看着主任愉快的神情,我猜测着,一定位是主任从前治好、并且现在学业有成的患者。
挂断电话,主任告诉我,这个孩子小伟,就是《关爱和故事陪伴小患者康复》那篇文章里的主人公。疾病治愈之后,小伟便回到了校园,天资聪颖的他在学校里功课一直是名列前茅,前几年更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国内的一所名牌大学,而这个暑假过后,他就要去美国攻读研究生学位了。这次,他就是在出国读书之前和爸爸妈妈一起专程赶来看望张主任的。 “他们正在住院部等着呢,咱们赶快回去吧。”主任说道,我们加快了步伐。 还没走到住院部门口,我们便看到路边的树荫下的三个人迎了过来,张主任说:“看,那就是他们。”我一边随着主任向他们走去,一边打量起这一家三口来:左边一位中年男子,是小伟的爸爸,他身材中等,气宇轩昂;右边的中年妇女,是小伟的妈妈,白里透红的脸色,显得比同龄人年轻,一脸掩不住的幸福笑容。中间高大的小伙子,就是那个拥有“老虎心”的小伟,他壮实的身材,黝黑的皮肤显得非常健康,个头比他的爸爸还高,亮晶晶的小眼睛里闪烁着聪慧的光,只是不听话的小肚子显得有些与年龄不符地微微凸着。 “张主任,我们一直都特别想念你啊,那些日子就像昨天一样。”小伟的妈妈玉娟紧紧地握着张主任的手说道,“是啊,这些年来我们全家无时无刻不在感激您的恩情啊。”小伟的爸爸刘亮说道,他现在已经是一名事业有成中层干部了。小伟,也已不再是昔日住在无菌室里的那个小男孩,而是即将出国深造的有为学子。张主任慈爱地看着他,小伟向张主任“汇报“了自己的学习和科研情况,他大学的专业是生物工程,在毕业时顺利地通过了TOFEL和GRE的考试,成功地考取了美国一所名牌大学,即将远涉重洋去继续他的研究生生活。张主任和小伟在一起讨论着他的研究课题,他不再是当年那个小患者,而张主任也将他当作自己的学生一样与他交流着,希望能够给予这个孩子帮助。小伟侃侃而谈着,他展现出比同龄人更加出众和超群的才华,落落大方。张主任微笑着对小伟说:“看到你这么有出息,我真的是非常高兴。不过,我要提醒你一点,看看你的小肚子——”小伟一边笑着,一边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看着自己的“小将军肚”。张主任继续说道:“去了美国,更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锻炼,让这小肚子减减肥!”小伟拍拍胸脯,说:“没问题,张主任,其实,我更想喊您张阿姨,阿姨,我一定谨遵您的教诲,减掉小肚腩!”他滑稽的样子把我们大家都逗得哈哈大笑。 在张主任和小伟父母交谈的时候,我问他:“你这一去美国深造几年,将来还会回来吗?”小伟眨眨亮晶晶的眼睛,说:“我要回来,中国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将来我一定会回来,用我这些年学到的知识报效我的祖国!”这时,张主任也听到了我们的对话,她微笑地望着小伟说:“听到你这样说,我们打心眼里高兴!那就祝你大鹏展翅,到时候欢迎你凯旋而归!那时候,我们还要再给你的故事继续写上更加辉煌的续集呢!”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又到了分别的时候,望着这幸福的一家三口远去的背影,我的思绪犹如激流般奔腾翻滚着:小伟,这是一名六岁时患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经历了耐药、化疗后复发等折磨,不幸成为难治性淋巴瘤患者中的一员,当时他的父母也忍受着难以名状的痛苦,几近崩溃的边缘。但小伟又是幸运的,在九岁的时候,他接受了骨髓干细胞移植手术。一晃十五年过去了,小伟的人生谱写出了美丽的篇章,虽然生活曾残忍地给他幼小的生命带来了摧残,这却让他在之后的道路上更加坚强地扬起了风帆。难治性淋巴瘤也是可以治愈的,医学真是一门永无边境的科学,在崇敬之余更使我们坚定了不断追寻医学奥秘的决心。科学的治疗可以使难治性淋巴瘤患者再次获得新生;而患者自身坚强不懈的态度也是战胜病魔的有力武器;同时,父母和全家人共同的关爱、支持以及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能够给予患者一个充满爱与力量的环境,有助于患者坚定信心,获得康复。我和张主任都在心底默默祝愿拥有“老虎心”的小伟未来的求学之路一帆风顺。 |